玉米市场观察
第十期
一、陕西市场
由于今年陕西天气原因导致玉米产量、质量均有所下降。11月上旬开始新玉米陆续入市,截至11月15日,全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7年新产玉米7.83万吨,较去年同期减少6.46万吨,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.78吨,占收购量的35.5%。稻谷收购1.35万吨,较去年同期增加0.17万吨。
企业收购价格:中等标准水份玉米,宝鸡市1,680-1,860元/吨,咸阳市1,660-1,720元/吨左右,商洛市1,640-1,700元/吨。
二、现货市场
10月19日,农发行下发《关于做好2017年秋粮收购信贷工作的通知》,安排部署支持秋粮收购工作。通知称,已准备秋粮收购资金贷款2,000亿元,计划收购秋粮1.05亿吨,其中计划支持收购玉米5,000万吨。
截止到10月26日,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整体走弱,个别地区小幅上涨。由于今年收购价格相对去年高开,且去年春节前东北价格下跌幅度较大,东北地区农民售粮心态出现一定变化,提前出售的意愿变强,近期上量开始增加,价格承压回落。目前吉林深加工企业松原嘉吉三等玉米收购价格1,490元/吨,公主岭中粮1,490元/吨,周比均下跌10元/吨;吉林燃料乙醇1,480元/吨,跌20元/吨。华北地区玉米价格整体稳定,局部互有涨跌。由于新玉米收获后遇上阴雨天气,农户晾晒困难,导致华北玉米水分仍然偏大,企业低水分粮到货不足,高水分粮保存不易,企业收购价格平稳震荡。目前山东企业主流收购价格集中在1,680-1,760元/吨,基本稳定,部分企业小幅涨跌10-20元/吨。随着产区收购成本下降及集港量的增加,北方港口玉米收购价格下跌。截至10月26日北方港口玉米收购价小幅下跌15-20元/吨。
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10月份是新陈玉米对接期,玉米季节性供给压力增大,而东北地区10月以来天气持续晴朗,当地新玉米大量收割入市,上量节奏加快,玉米季节性供给压力增大,打压东北玉米价格持续下滑;华北方面则是由于天气原因,新粮不能大规模入市,价格相对稳定。
三、期货市场
美盘玉米期货:玉米收割工作全面开展,且天气持续晴朗干燥,将有助于农户加快玉米收割进度,压制本月CBOT玉米继续下跌。截至10月31日,CBOT玉米17年12月合约报收345.75美分/蒲式耳,较上月底355.25跌9.5美分/蒲式耳。
大连盘玉米期货方面,新作玉米上量增加,再叠加国储粮源出库阶段供应,而终端需求未有好转的情况下,供需格局宽松,本月大连盘玉米期货震荡下跌。截至本月末,大连玉米1801合约报收1,657元/吨,较上月底1,693跌36元/吨。
四、市场供需
供给: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10月底,临储玉米累计投放总量超过9,700万吨,成交总量约5,740万吨,其中10月份临储玉米计划成交985.9万吨,实际成交512.7万吨。虽然10月底政策性玉米投放正式收官,但市场上新玉米集中上市,进一步增加供给压力。
需求:近期由于环保因素,酒精企业开机率没有明显回升。虽然目前新粮大量入市,但由于华北地区玉米整体水分偏高,企业维持低库存运行,随采随用;东北地区则因为深加工政策迟迟未出台,大多数企业谨慎采购,未大规模建库。
目前肉类品市场需求未有明显回升,国庆节对猪价也未能形成支撑,养殖业产能恢复缓慢,养殖户积极性低,饲料终端消费依旧低迷。
五、后期展望
进入11月份,新玉米将进入售粮高峰期,季节性供应压力下,现货玉米价格大概率承压,或仍将继续走低。今年是国家大力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第二年,据了解,玉米总产量将较去年继续减少600-800万吨,本年度将在近七年来第一次出现玉米供不应求情况,期末库存将开始松动。在政策因素及玉米数量供不应求预期的支撑下,市场信心逐步恢复,不少种植户惜售、贸易商囤货意愿增强,中期玉米价格仍可谨慎看涨。不过,约有2亿吨的临储玉米库存仍是压在玉米市场的一座“大山”,长期来看,玉米价格上涨趋势不乐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