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:规范建设管理 强化为农服务 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落地见效
按照国家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部署和要求,陕西省积极推进和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,计划三年内建设产后服务中心58个,总投资1.83亿元,覆盖全省7个市的25个县(区市)。建成后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作用有效发挥,实现了粮食提质、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。据统计,已为农户储存粮食29.3万吨、烘干粮食3.9万吨、清理粮食21.1万吨,服务辐射粮食播种面积455.6万亩,服务农户51.4万户。
一、加强组织领导,强化协调推进
成立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,明确责任分工要求,协调推进建设工作。将项目建设成效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重点内容,建立绩效追踪问责、全程监管制度,并与省财政厅形成了工作沟通协调机制,统筹推进工程实施。各地、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协调机制,细化落实责任,实行专项督导,确保项目建设内容符合实际,质量、进度达到要求。
二、制定可行方案,强化顶层设计
组织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及需求情况专项调查,掌握全省土地流转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清理、烘干能力等情况。按照整县推进的原则,认真制定完善《陕西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三年实施方案》,从2017年起开始,力争在三年内,在全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、能力充分、设施先进、功能完善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。
三、注重现场核查,强化项目遴选
严格按照市县筛选申报、省上核查确定的原则,把好项目遴选质量,确保项目符合国家相关要求。组成由行业有关专家参加的项目现场核查小组,对全省申报项目的建设主体、建设条件、经营情况、用地合法性及承载能力、建设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等,进行逐一现场核查或委托核查,并对各主体建设前的情况进行拍照留影。针对现场核查中存在问题的项目,按要求进行核减和取消。在项目遴选中,注重鼓励发展多种主体,形成粮食加工企业、粮食收储企业、工商企业、农民合作社、粮食经纪人等多种建设主体共同发展的局面。
四、加强制度建设,规范项目实施
为规范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,联合省财政厅制定印发了《陕西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办法》,对项目建设主体、建设内容、项目申报与评审、资金来源和监管、监督检查、验收与总结、绩效评估等进行细化和明确。在建设过程中,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、招投标制、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各项程序要求,严格对建设前、建设中、建设后分阶段进行拍照存档对比,并逐项建立设施、设备信息档案。采取定期检查、按进度拨付资金、实施绩效评估、建立问责机制等方式,强化项目全程监管,确保项目规范建设、合法合规。
五、统一标志设计,规范服务流程
为规范优质粮食工程及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,达到标识统一、体现特色、树立品牌的目的,组织设计了“陕西优质粮食工程”形象标志及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门头设计,印发全省统一遵照执行。要求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设立专门为农服务区域及办公场所,依据《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要点(试行)》,制定相关业务服务流程、设备操作流程、安全管理流程、服务反馈记录及收费标准等制度流程,统一设计制作,集中上墙公示,规范服务流程,主动接受监督。
六、紧贴实际需求,强化为农服务
围绕粮食生产、流通实际和企业、农户需求,坚持因地制宜,采取多种模式开展建设和为农服务,确保满足不同需求,让项目发挥实效。陕西粮农集团通过整合产后服务资源,积极开展1+N订单农业综合服务体试点,形成技术服务、销售服务、金融服务为一体的服务链,提升为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。榆林市根据本地粮食种植特点,积极为当地农民提供多品种的产后服务,并组建收购服务队,主动上门为农服务,提前收购掌握粮源,实现了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。渭南市富平县积极扩大服务范围,开展多形式的便民服务,为周边农户提供无人机喷洒农药服务,以成本价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、化肥、收割等服务,降低农民种植成本,提高粮食品质,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