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市场分析
一、新季玉米生长状况
本月玉米产区总体气象条件较好,尽管河南等多地强降水导致局部地区出现内涝,但大部分地块积水及时排出,对处于拔节期的玉米生长影响有限,而降水偏多为其他未受灾产区夏玉米拔节、春玉米抽雄吐丝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保障。目前,大部分玉米主产区土壤墒情适宜且好于上年同期,利于玉米生长,为取得丰收打下较好基础。
根据全国农业气象情报最新消息,近日东北地区、华北、西北地区大部春玉米处于开花吐丝期,部分进入乳熟期,西南地区东部处于乳熟期,部分已收获。全国春玉米一、二类苗占比分别为33%、64%,一类苗比上周增加2个百分点,二类苗比上周减少2个百分点;华北、黄淮、西北地区大部夏玉米处于抽雄吐丝期,西南地区大部处于灌浆乳熟期,局地进入成熟期。全国夏玉米一、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4%、76%,一类苗比上周增加3个百分点,二类苗比上周减少6个百分点。
二、市场行情综述
【现货端玉米价格走强,市场氛围有所好转】
从7月底开始,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开始触底反弹,截至目前,玉米价格虽有小幅波动,总体仍然呈现上涨趋势。一方面,受部分地区强降水、台风等不利天气,叠加国内部分地区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升级、至交通不畅等因素影响,玉米现货价格小幅走高。另一方面,8月玉米市场“青黄不接”,进入传统的季节性上涨周期,供给阶段性偏紧支撑价格反弹。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、物流逐渐恢复,加上政策性粮食投放增量、早熟玉米陆续收割上市等影响,近日部分地区玉米价格转为弱势调整行情。
期货市场:玉米主力合约一路下探,提振难度增加。近期,大商所玉米主力合约大幅下行,创年内新低。
三、玉米消费
【消费整体仍偏弱 刚性需求是支撑】
进入8月以来,生猪存栏整体在恢复,对饲料形成提振,但猪价低位震荡,加之疫情影响运输,养殖户收益下降,养猪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。供给端持观望态度,市场走货平平。业内人士认为,后期国内生猪存栏量在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的基础上,已难再继续增长。猪料消费或将以偏稳为主。同时,蛋禽存栏上升,肉禽持续亏损,存栏去化为主,整体禽料无亮点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近期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20.21元,环比下跌2.6%,同比下跌57.6%。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.5%,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增长。尽管如此,随着生猪产能的不断释放,对饲料的刚性消费将为原料行情提供较强支撑。
深加工方面,淀粉企业受疫情影响,终端备货和采购积极性有所提高,产品价格小幅上涨,但开机率同比依然偏低。后期随着中秋、国庆“双节”临近,下游需求回升,深加工企业开机率有望提高。
当前酒精企业仍处于夏季常规停机检修期,平均开机率降至四成以下,市场需求还在等待市场消费回暖带动。
四、省内行情
近期省内玉米市场购销继续维持清淡,价格较月初小幅提升。由于前期原料及产品库存持续消耗,玉米需求较前期稍有起色,陕北地区优质粮源购销相对活跃,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均有提升。截至26日,本月在我中心成交的市级储备玉米共计8500吨,据了解,截至目前,关中地区加工企业玉米收购报价从2,750元/吨至2,900元/吨不等。
五、分析预测
国内:农业农村部《2021年8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》报告显示,本月对2021/22年度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预测数据与上月保持一致。我国大部分玉米主产区土壤墒情适宜且好于上年同期,利于玉米生长。预计今年玉米产量为2.7181亿吨,比去年增产1114万吨,增幅为4.23%。
国际:《美国农业部报告》8月预估2021/22年度美国玉米的情况是: 供应量减少,饲用量减少,食用、种用和工业用量增加,出口量减少,期末库存减少。玉米产量预计为148亿蒲式耳,较上月预测减少4.15亿,单产为174.6蒲式耳/英亩,较上月低4.9蒲式耳/英亩。总消费量将下降1.9亿蒲式耳至147亿蒲式耳。
本月预估2021/22年度除美国外的其他国家的玉米情况是:产量将下降,贸易量略有下降,库存也将减少。全球粗粮贸易的主要变化有:玉米出口量乌克兰、俄罗斯和印度将增加,塞尔维亚和欧盟将减少;进口量孟加拉国、泰国和英国将增加,但伊朗、越南、墨西哥、埃及、日本、摩洛哥、沙特阿拉伯和阿尔及利亚将减少。
进口:2021年7月份中国玉米进口量约286万吨,同比增长213.7%。2021年1-7月份进口量累计约1817万吨,同比增加297.5%。2021年7月份中国玉米及相关替代品进口量约526万吨,1-7月份中国累计进口玉米及相关替代品总量3423万吨。
六、综合分析
近期玉米市场供需呈现“制衡”状态,后市多空因素仍将互相交织,预计短期内玉米价格将保持小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