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日田间 农民依然收获与播种
本报记者韩秀峰武丹文\图
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是我国农民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;春播秋收,秋播夏收,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规律。
然而,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,北方的冬天有了绿色,人们的餐桌有了鲜菜和水果,墙角下,也不见了晒太阳的身影。
冬闲,已不再是农民的度日方式,现代农业将他们带入到了耕作季、收获季、忙碌季、致富季。
大寒刚过的四九天,记者无暇贪恋古城的雪景,前往渭河两岸的华州区(日前已撤县设区)和大荔县,对冬日里的大棚农业进行了一番探访,感觉还是很令人新奇。
华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蔬菜的培植和发展,有着西安蔬菜基地之称,也成为地域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。据华县果菜局蔬菜股股长刘亮介绍,去年,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33.5万亩,其中设施蔬菜9.5万亩,主要种植圣女果、黄瓜、番茄、香椿、茄子、草莓等,推行圣女果—大西红柿等高效栽培模式,亩均效益达3万元。
在渭河岸边的柳枝镇丰良村,温室大棚一个连着一个,白茫茫一片。记者随便钻进一个温室大棚,只见满园的香椿树密密麻麻一排排,香气清香扑鼻,沁人心脾。两位老人正在忙着采摘,儿子则骑着摩托车忙着发运。一打听,才知老人名叫陈志敏,已经72岁了。老人告诉记者,他已种了15年香椿,一般一棚能采3000多斤,销量好的时候一斤能卖20多块钱,差的也有一两块钱。这一段临近春节,一斤18块钱,有别人来收购的,也有从网上订购的。老人自豪地对记者说:“我的香椿温总理都吃过!”记者忙问怎么回事,老人说:“2003年渭河大洪水,大棚都冲垮了,温总理代表党和政府专门来看望和慰问我们,鼓励支持我们重建家园。所以2008年也就是这时节,我把灾后采的第一茬香椿装了一箱寄给了总理,总理办公室还给我回了信呢。”
老人的感恩情怀令记者在刮目中很是感慨了一番。临别,老人装进袋子3把香椿送给记者,本想拒绝,一想到总理都吃过这儿的香椿,味道肯定不一般。
县城西北的瓜坡镇君朝村,是很有名气的蔬菜传统村。站在村部楼上,温室大棚一眼望不到头。年龄看起来并不大的熊永红已做了12年的村支书兼主任,据他介绍,君朝村1800亩地,500多亩是大路菜,温室大棚建了600亩,还有4个千吨气调库。温室大棚是村上流转土地后统一建的,水电全部到棚,向村民和社会承包。记者参观了几个大棚,里面温暖如春,草莓、黄瓜、圣女果、辣椒等令人垂涎欲滴,有的在自己采摘,有的还雇着人帮忙。在公路边,一对年轻夫妇正在搭着的布棚里销售草莓,聊天中得知,两人是秦岭电厂的职工,女的姓杨,男的姓弥。小杨告诉记者,承包了6个棚,为了更好地务园,从去年10月进园,小两口吃住都在园里,还专门买了辆车方便小弥采购和销售。
问正在打理草莓的小杨,“一斤草莓能卖25块钱不?”小媳妇白了记者一眼:“你看一下!”呵,25还卖不到?看着正在包装的盒子里还放着12颗草莓一朵玫瑰,记者问多钱,小媳妇自豪地说:“188元一盒!”这是情人节的礼物,别人从网上订购的。记者在咂舌中告别了小两口……
第二天,记者跨过渭河大桥到了大荔。全国大面积降温,东府也降到了零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