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
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(2016—2020年)的通知
陕政办发 〔2016〕77号
各设区市人民政府,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、各直属机构:
《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(2016-2020年)》已经省政府同意,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执行。
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
2016年8月29日
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(2016—2020年)
根据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(2016-2020年)的通知》(国办发〔2016〕10号)和《陕西省贯彻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〉实施方案(2006-2010-2020年)》,为实现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,明确我省“十三五”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,制订本实施方案。
一、总体目标
到2020年,科学技术教育、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,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组织实施、基础设施、条件保障、监测评估等体系,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,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或超过10%。
二、重点任务
(一)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。
1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。实施好13年免费教育政策。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、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,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。更新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,实施新的科学课程标准。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,增强知识产权意识。鼓励高中阶段开设多种形式的科学选修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,增强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学科教学的知识渗透、融合。鼓励学校与科普教育基地、科普示范基地共建共享科普资源,开展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研究性学习,通过“大手拉小手科技专家进校园”、科技专家进社区(科普基地)、中学生进科研院所(实验室)等活动,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。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,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,面向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,开展科技辅导志愿服务,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。
2 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想,弘扬科学精神,激发创新创造创业热情。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科技教育,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,推动科技教育进课堂、进教材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择业观念,鼓励高等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,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、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。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,面向广大学生积极弘扬科学精神、讲解科学道德、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,系统提升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协、科技社团作用,开展学术交流、普及科学技术、传承先进文化、举荐优秀人才,促进高等学校与社会、科研与生产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。
3 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。广泛组织开展学校科技节、科技活动周、全国科普日等活动,普及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、防灾应急、身心健康等知识,加强珍爱生命、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、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,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。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、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“创青春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作为青少年科学教育、科普活动的重要成果展示平台。开放高等学校科技教育资源,促进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合作,深入开展流动科技馆、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,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、青少年宫、图书馆、文化馆、体育馆、青少年活动中心、科技博物馆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各类科技场馆及科普教育基地资源,开展科技学习和实践活动,开发动漫、MV、H5等科普宣传文化产品,推动实现科技教育活动中小学全覆盖。
4 营造良好科学教育环境。推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、科普活动融合发展。加强青少年数字技能学习教育,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动,不断满足青少年对科技、教育信息的个性化需求。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,将每年接受一定学时的科学教育培训纳入教师考核范围。对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活动进行量化评估,并列入学校工作考核内容。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继续教育、评价、考核、激励机制。开展各类科技类亲子体验活动,充分发挥家长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。
分工:省教育厅、团省委、省科协牵头,省委宣传部、省科技厅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、省民政厅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、省环境保护厅、省水利厅、省林业厅、省文化厅、省卫生计生委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、省知识产权局、省科学院、省社科院、省地震局、省气象局、省妇联、省社科联参加。
(二)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。
1 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,依托涉农高等学校,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、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、农业综合服务站(所)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在农业科技培训中的作用,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、星火科技培训等,构建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,开展职业农民、农业实用技术、信息技能、农村劳动力转移、基层农技人员、农业电商、知识产权等培训,创新农学结合模式,建立教育培训、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“三位一体”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。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,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培养体系。鼓励农村专业技术协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承接职业农民培训等科技服务,推进农村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发展。
2 分享到: